強化“十五五”化工產業規劃頂層設計
當前,全球化工深陷基礎產品結構性失衡困局,面臨低端產能重復建設與高端供給不足的難題。一方面,傳統產業規劃“自上而下”、層層復制的模式,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各地產能同質化競爭嚴重,供需失衡局面進一步惡化。另一方面,社會需求結構也在發生劇變。欲破此局,須以“需求牽引供給”為宗旨,改寫產業規劃邏輯。因此,編制“十五五”化工產業規劃要強化頂層設計,聚焦新興應用場景需求,因地制宜確定產業定位,挖掘細分領域潛力,推動資源向高附加值產品去配置優化。
目標定位跨越
“十五五”化工產業規劃仍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導向,全力構建創新驅動、綠色高端、安全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然而,受更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影響,“十五五”規劃亦呈現出兩個新特征。
一是強國目標統領發展全局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“強國”目標將是各行各業發展的總綱領、總任務?;ぎa業也必將聚焦“強國”建設,全面增強新質生產力、全球競爭力和安全保障力。其中,“新質生產力”應依靠創新驅動,實現技術水平從跟跑走向領跑;“全球競爭力”應關注產品、品牌和運營能力,在全球化工版圖中占據優勢地位;“安全保障力”則要以全鏈條自主可控為核心,確保產業安全和供應鏈韌性,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。
二是因地制宜定位適宜路線。立足自身稟賦,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,全力推進產業系統性變革。因地制宜開展產業適宜性分析,用“排除法”選擇適宜的產品路線,以“排他法”構筑差異化優勢,以“存量煥新、進口替代、性能提優、超前引領、鏈條耦合、產業承接”為總指引,選擇對應的戰略方向精準發力。
結構調整升維
“十五五”規劃將延續“十四五”產業結構高端化思路。面對當前產能結構性失衡挑戰,必須以更深層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加速推進化工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。
一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。在優化產能布局的基礎上,還需強化技術路線前瞻性研判,聚焦價值鏈高端突破與細分市場深耕。應縱向延伸產業鏈,推進全鏈條升級。上游開發特種原料,中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,下游拓展高附加值終端產品。通過強化上下游協同,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。
二是空間節點布局梯度協同。進一步深化梯度布局與全域協同,積極打破同質化內卷,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。企業層面,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整合中小產能,提升行業集中度。區域層面,強化橫向統籌,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配套,促進產業集群協同發展。鼓勵跨域合作,布局海外節點,構建“國內國際雙循環”互供體系。
創新驅動破局
從“十四五”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,到“十五五”的自主攻關與跨界融合并舉,中國化工產業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,優軟環境,強硬科技,推動產業能級跨越提升。
一是優化軟環境激活新動能。針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成果轉化效率低、企業轉型成本高、部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瓶頸,首先,構建開放協同靈活的創新生態,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與金融支持,尤其要加大“從1到10”技術攻關區間的投入,打通驗證和中試環節的堵點。
其次,強化內外統籌。國際上,主動接軌全球氣候治理體系,妥善應對歐盟碳關稅,以國際標準框定規范邊界;在國內,完善碳市場和綠色金融體系,降低企業轉型成本,同時加大對綠電制氫、生物基材料等低碳項目的政策支持,開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,建立“綠電—綠證—碳匯”協同機制,提升碳資產價值。
二是錨定硬科技開辟新賽道。聚焦“綠色、安全、智能”開展交叉融合創新,推動化工產業向綠色低碳、本質安全、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升級。
首先,全鏈綠色低碳深度轉型。利用風光富集地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,推動綠氫綠氨綠醇二次能源轉化,發展“可再生能源+化工”復合業態。加速低碳工藝革新,推廣氫基化工、生物制造等綠色路線,開發減污降碳節能協同控制技術。升級循環經濟業態,推進“三廢”高值化利用、廢棄碳資源循環與能量梯級回收,深化跨區域跨行業資源循環。
其次,筑牢本質安全發展生命線。聚焦過程本質安全,采用微反應、酶催化等技術替代高危工藝,推廣零VOC涂料、無塑化劑材料等綠色助劑。研發自感知自預警智能裝備,實現高危場景無人巡檢和快速響應。打造數字安防生態,通過AI風險圖譜識別、5G動態監測與VR/AR應急演練,實現隱患精準預判與智能處置。
再次,數字技術提速乘數級增長。研發范式迎來革命性突破,AI將聯合材料基因組數據庫、量子計算與合成機器人等技術,顛覆“經驗試錯”研發模式轉向“模擬假設計算驗證自動實驗”智能范式。產業數字生態加速成型,以AI、工業互聯網、數字孿生為核心,“黑燈工廠”將成為主流,標準化生產流程向自主決策、動態重構的智能產線升級。
產業圖譜導航
一套內容詳實、脈絡清晰的產業圖譜,是“十五五”化工產業規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
區域產業圖譜以全局視角與精準分析,為地方產業規劃提供宏觀指引。其中,“產業鏈全景圖”結構化呈現產業全貌,勾勒上下游全鏈條結構,用于技術路線規劃、供應鏈優化等場景;“產業現狀熱力圖”呈現產業的整體競爭力、增長潛力及區域協同效應,評估產業集聚效應;“產業空間布局圖”直觀呈現產業地理分布、集聚區域與分工協作關系。
垂直領域產業圖譜深耕細分產業賽道,提供多維指引。其中,“產業鏈圖譜”剖析重點產業上中下游企業分布與發展態勢,規劃產業鏈升級路徑;“技術攻堅圖譜”展示核心技術流程、標準及創新趨勢,定位“卡脖子”環節,揭示技術演進方向;“創新生態圖譜”整合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高新技術企業、人才、專利、資本等創新要素分布情況;“產業資源地圖”標注產業園區、龍頭企業地理位置與核心產能布局,展示區域資源稟賦。
專項作戰圖譜則圍繞產業核心場景,作為工具包輔助規劃落實落地。其中,“產業招商導航圖譜”依托全球產業鏈數據庫,匹配前沿技術與目標企業,提供靶向招商建議與資源對接路徑;“政策關聯圖譜”建立產業政策與企業需求、技術創新的動態匹配關系,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撐。